中山舰事件爆发的消息,如同猝然袭来的瘟疫,迅速席卷了整个黄埔军校。校内广播反复播放着戒严令和措辞严厉的公告,宣称“发现反动分子阴谋暴动”,要求全校官兵严守岗位,不得随意走动。一队队荷枪实弹的士兵跑步控制了口和要害部门,空气中弥漫着硝烟和恐慌的气息。课堂中断,训练停止,学员们被勒令留在营房,教官和军官们则被紧急召集。
楚云飞身处战术教研室,窗外传来的口令声、脚步声、以及远处市区隐约的枪声(或许是示警),都清晰地告诉他,历史的闸门已经轰然打开,血腥的清洗已经开始。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,大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运转,分析着眼前万分危急的局势,以及自己必须立刻做出的、极其艰难甚至危险的抉择。
1 身份与位置: 他此刻的身份是黄埔军校的少将战术主任教官,身处事件核心区域之一的黄埔岛。这是蒋介石的嫡系地盘,周围遍布眼线和忠于蒋的部队。他的一举一动,都可能被严密监视。
2 已知危险: 事件的目标直指共产党、苏联顾问和左派力量。他在黄埔和第一军中有不少熟人、朋友乃至他欣赏的学员(如一些思想左倾的积极分子)很可能在被清洗的名单上。
3 自身风险: 他虽被视为蒋系嫡系,但并非核心圈成员,且与周恩来等左派人物有过接触,若此时行为稍有差池,表现出对“清党”的迟疑或对“遇袭者”的同情,极易引火烧身,被当作“异己”清除。
4 能力局限: 他手无兵权(军校教官不直接指挥作战部队),在突如其来的全面戒严和军事管制下,个人能做的事情极其有限,且任何直接、公开的干预行为都无异于以卵击石。
他内心燃烧着救援同志的强烈冲动,深知许多优秀的革命者正面临灭顶之灾。但理智冷酷地告诉他,任何不理智的行动,非但救不了人,反而会立刻暴露自己,使之前的所有努力和潜伏付诸东流,失去在未来可能发挥更大作用的机会。他必须在“情义”与“大局”、“当下”与“未来”之间,做出痛苦的权衡。
经过短暂却极其激烈的思想斗争,楚云飞的眼神重新变得冰冷而坚定。他迅速制定了行动原则:在绝对保证自身安全和不暴露的前提下,利用现有身份和规则的缝隙,进行极其隐秘、间接的干预,目标是尽可能为可能被波及的特定对象创造一丝极其微弱的生机,但绝不强求,也绝不留下任何直接痕迹。
1 “合规”的疏离(延续并强化前策): 他立即前往校本部,向值班的最高长官(教育长王柏龄)报告,语气严肃地提出:“王教育长,眼下局势紧张,校内学员情绪恐有波动。我上午派往罗浮山进行野战拉练的高教班学员及教官队伍,是否应立即召回?但野外通讯不便,且匆忙召回易生混乱。是否可令其按原计划完成拉练,暂避风头,待城内局势明朗后再行返校?此举亦可示校内秩序井然,教学如常。” 这个建议,表面上是为校内稳定和学员安全考虑,合情合理,实则目的是让那支已被他调离的队伍(包含部分可能的目标人物)继续留在相对安全的城外。王柏龄正忙于应对突发事件,无暇细究,觉得有理,便同意了。
2 “尽职”的询问与“谨慎”的建议: 他以战术教研室主任的身份,召集手下几名关键教官(包括一位他知其背景可能受冲击的教官a),布置“任务”:“局势不明,你等立即分头巡查各学员大队营房,稳定学员情绪,强调纪律,严禁串联议论!尤其注意,若有……身份特殊或平时言论激烈的学员,要重点‘关注’,但切记,只观察,不刺激,一切等校本部明确指令!没有我的手令,任何人不得擅自采取行动!” 这番话,在旁人听来,是严格执行戒严令,确保控制。但暗中,他严厉的眼神扫过教官a,那句“只观察,不刺激”、“没有我的手令不得行动”,实则是一种极其隐晦的保护,暗示其暂缓可能对左派学员不利的举动,为自己可能的暗中操作留出时间窗口,也提醒教官a自己小心。
3 启动“沉睡”的暗线(极度冒险): 他回到反锁的办公室,用只有他和极少数绝对心腹知道的密码和信纸,写了一张纸条,内容极其隐晦,仅有几个约定的代号和动作指令,意思是“风暴已至,蛰伏,非万不得已,勿动。若见‘海燕’(一个预设的危急暗号),尝试指引至‘安全屋’(一个预先准备的极小、极秘密的临时藏身点),但优先级:自身安全第一。” 他将纸条塞进一个旧烟盒,利用巡视营房的机会,在经过一个废弃器械仓库的特定墙角时,看似无意地踢了一下,将烟盒踢进一个早已松动的砖缝后。这是一个单线联系、长期静默的应急通道,他无法确定信息能否被收到,接收者是否安全,这更像是在尽最大努力后听天由命的一步闲棋。
做完这一切,楚云飞感到一阵虚脱。他能做的,只有这些了。更多的,是深深的无力感。他听到窗外传来卡车轰鸣和士兵的呵斥声,知道抓捕行动正在全面展开。他仿佛能听到某些地方传来的挣扎声、哭泣声,但他只能强迫自己坐在办公室里,面色平静地翻阅着战术教案,扮演好一个“震惊但服从”、“恪尽职守”的军校教官角色。
内心的煎熬如同烈火灼烧。他知道,此刻一定有许多同志正在遭受磨难甚至牺牲,而他却只能“冷眼旁观”。这种抉择的痛苦,远胜于战场上的刀光剑影。但他更清楚,冲动和暴露于事无补,只有活下去,保住这个关键的位置,才能在未来的漫长斗争中,发挥更大的作用。
“存人失地,人地皆存;存地失人,人地皆失。” 他想起这句未来的战略名言,用以安慰自己剧痛的心。但这安慰,在此刻的腥风血雨中,显得如此苍白无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