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棠文学城

繁体版 简体版
海棠文学城 > 国舅难当,这一世我只想躺平 > 第132章 江琰返京

第132章 江琰返京

三日后,临王赵元澈率领着押解重犯的庞大队伍,在眉州百姓复杂的目光中,浩浩荡荡启程返京。

队伍离去后,刑部侍郎张逸主持善后。

或许是因为看到江琰与苏涣相识,亦或是存了份顺水人情,他将江琰派往眉山县,协助处理当地积压政务,并安抚像苏家这样在此次风波中受损的官绅人家。

江琰并未推辞,带着江石和几名属官来到了眉山县。

他并未摆出钦差的架子,而是真正沉下心,与苏涣等当地尚存的佐贰官员一同处理县务。

清理积案、安抚百姓、核查田亩、督促农耕……

他事必躬亲,常常与乡老、里正交谈,深入了解底层民情。

这一个多月,他褪去了不少京城贵公子的浮华,多了几分沉稳与干练,对民生多艰有了更切身的体会。

甚至觉得相较于这两年在京城筹谋弄权,还远不如一方父母官更有成就感。

苏涣感激江琰对苏家的救命之恩,特意在府中设宴,再次邀请江琰,算是正式的全家答谢。

席间,苏洵与王氏携苏轼、苏辙兄弟郑重向江琰行礼致谢。

看着眼前这对未来光耀文坛的兄弟,如今只是两个劫后馀生、略显拘谨的孩童,江琰心中感慨万千,也因自己曾盗用过苏轼的传世名篇而有些微妙的赧然。

他特意为兄弟二人准备了见面礼——两套上好的文房四宝,以及几卷精心挑选的启蒙典籍。

“听闻阿轼已开蒙,阿辙想是也快了。”江琰将礼物递给他们,温和笑道,“望你们今后能用心向学,将来成为于国有用、于家有责的栋梁之才。”

小苏轼接过礼物,大眼睛亮晶晶的,显然极为喜爱,脆生生道:

“多谢江大人!小子定当努力!”

小苏辙也抱着书卷,虽然依旧有些害羞地躲在兄长身后,但看向江琰的眼神已再没有徨恐与防备,小声跟着道谢。

这次家宴之后,江琰与苏家关系更为融洽,他偶尔得闲,也会考校一下小苏轼的功课。

江琰发现,苏轼是极为聪慧机敏,不仅再次让他感慨,不愧是名扬千古的大才子。

只是这性子有些跳脱,不过到底年幼,再过几年再适当引导沉稳些也好。

他突然更加期待眼前这个小苏辙开蒙读书后,又是怎么一副情景。

兄弟俩对这位平易近人又屡次帮助他们的“江大人”也越发亲昵依赖。

在处理日常政务的同时,江琰并未放松对案件的关注。

随着大长公主一党及原主要官员被铲除,许多过去敢怒不敢言的人也渐渐大胆开口。

江琰暗中留意,通过苏涣等可信之人,又陆续收集到一些零散却关键的证据,包括几名侥幸逃脱灭口、知晓部分内情的低阶吏员的口供,以及一些指向大长公主府其他的一些罪行,诸如兼并土地、鱼肉百姓等。

他将这些悄然整理,秘藏起来。

时光荏苒,转眼已至六月盛夏。

这一日,江琰正在县衙处理文书,一封来自京城的加急信件送到了他的案头。

他拆开一看,是父亲江尚绪的亲笔信。信中详述了京城对此案的最终处置:

临王押解人犯返京途中,在距离汴京约一百五十里的驿站,夜间,谢无拘于重重守卫中将云苓劫走,不知所踪。

朝廷震怒,却搜寻无果。

而回京后,临王等人将案情当庭详细禀告,最终陛下圣裁:

定案为妖女云苓蛊惑萧骏,萧骏与陈元亮、潘奎等同流合污,罪大恶极。萧骏判斩立决。平阳侯萧永治家不严,纵子行凶,削去侯爵爵位,贬为庶人,其家产抄没大半。

而永嘉大长公主则主动上辞一切皆因自己失察,驭下不严,致生巨祸,所以请旨陛下收回眉州所有汤沐邑,并永居于京郊别院,每日为眉州百姓祈福诵经。

此外,还查到原刑部尚书竟私下与陈元亮有勾连,故而被抄家问罪。

至于有功之臣:刑部侍郎张逸擢升为刑部尚书,江琰晋升为从六品修撰,冯琦晋升为正六品校尉。

其馀人等,各有封赏。

而对于谢无拘与云苓,陛下却下达了海捕文书,全国通辑。若有发现,身份核实后,立斩不赦。

“嘭!”

江琰看完信,猛地一拳砸在桌案上,胸膛剧烈起伏,脸色因愤怒而涨红。

“岂有此理!真是岂有此理!”他低声怒吼,声音中充满了压抑不住的愤懑。

“永嘉母子作恶多端,害得多少人家破人亡!贺文璋满门几乎死绝!如今却只是削爵!依旧能在京城养尊处优!而谢先生师徒,明明有功无过,却成了朝廷通辑的要犯!天理何在?!公道何在?!”

他为那些死去的无辜者感到不值,为谢无拘和云苓遭遇的不公感到愤怒,也对这所谓“皇家颜面”高于律法公义的现实感到一阵彻骨的冰凉。

他的晋升,在此刻看来,更象是一种讽刺和封口。

陛下如此决断,朝廷诸公便没有人站出来反对吗?他就不怕堵不住天下悠悠之口吗?

他曾经答应过谢先生,定会还云苓清白,可如今,却连谢先生都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杀。

这样的朝廷,这样的法度,未免让他心寒。

又过了半月,朝廷新任的眉州知府及各县官员陆续到任。

江琰、张逸等人的交接工作也已完成,准备返京。

启程那日,苏涣率领眉山县一众官员及士绅前来相送。

苏洵也带着苏轼、苏辙兄弟来了。

“江大人,一路保重!”苏涣躬身行礼,言辞恳切。

苏洵亦是深深一揖:“若非大人,我苏家恐难团圆。此恩,没齿难忘。”

江琰扶起他们,压下心中的复杂情绪,目光柔和地看向已经和他很熟悉的苏轼、苏辙。

“江大人,您要回京城了吗?”小苏轼跑过来,拉着江琰的衣袖,依依不舍。

小苏辙也鼓起勇气,凑上前,小声说:“江大人。”

江琰蹲下身,摸了摸两个孩子的头,心中的阴霾被这童稚的温情驱散了些许,温言道:

“恩,要回去了。你们要好好读书,听父母的话。将来若有缘,京城再见。”

“小子一定好好读书,将来去京城参加科考!”小苏轼用力点头,眼神坚定。

苏辙也跟着兄长重重地“恩”了一声。

辞别众人,江琰翻身上马,最后看了一眼这座经历了许多的眉山县城,一挥马鞭,导入返京的队伍。

眉州之事看似已了,但真正的波澜,或许才刚在他心中掀起。

前方等待他的,是形势更加复杂的朝堂,以及那份对公道与真相未曾抿灭的执着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